-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2021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征程。
过去一年,宜昌人才新政强势出台。从注重突出细节到推进便捷举措,从提高服务水平到提升宜居程度,从吸引人才上的“快人一步”到礼遇人才上的“超常力度”,宜昌拿出了真招、实招、新招,解决劳动力和人才落户发展的后顾之忧,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
过去一年,人才活力有效释放。人社部门以更立体更细致的服务,满足各类人才的公共服务需求,有效释放人才的活力,给予劳动力和人才归属感、获得感,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
这是一份份硕果累累的2021年宜昌市人才工作成绩单。
人才引进
积极推动3类引才活动
高缺目录引才。全年3次集中对外发布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发布人才需求1860个。集中组织全市企事业单位赴南京、武汉等地开展巡回校园招聘,帮助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800余人。
武汉校园招聘活动现场。
招聘会引才。牵头成立“宜荆荆恩”高校招聘服务联盟,在高校建立“大学生招引服务站”17家。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千企百校行”“才聚荆楚智汇宜昌学子企业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品牌招聘活动,全年组织各类招聘会420余场,征集岗位8万余个,引进大学生2.88万人。
柔性引才。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组织82名院士专家赴企业一线把脉攻坚;举办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项目对接会,邀请8名海外专家人才来宜接洽对接合作;组织40名市内外海外专家来宜参训,为宜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3场活动共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250余个,培训人才2000余人次。
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活动现场。
人才培育
做好2项专家人才选拔
抓好2021年度省突、省贴专家选拔工作。全市3人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3人荣获“湖北省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荣誉称号,省管以上专家人才累计达到466人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4.3万人,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建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紧紧围绕我市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建立5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工作站,3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844人,技能人才总量达59万,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8万。
组织举办7项重大赛事:
创新举办首届“宜荆荆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四地参赛报名项目达590个,宜昌市6个项目取得比赛佳绩,大赛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形成了权威性高、影响面广、带动力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品牌,有效推进了“宜荆荆恩”人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宜荆荆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
配合省人社厅办好“创立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22个创新团队和22个创业团队参加复赛,宜昌市2个项目晋级决赛。
配合省人社厅举办第六届“勇往职前”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宜昌市1名选手获得大赛优胜奖。
第六届“技能状元”大赛照片。
举办宜昌市第六届“技能状元”大赛,涵盖20个重点职业(工种),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760名选手参加决赛。
组织市技能选手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角逐,获得5银9铜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组织市技能选手参加全国新职业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获得1银6铜的好成绩。
组织市技工院校师生参加第一届全省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教师组共取得3金7银7铜的好成绩。
人才激励
创新4项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动态调整岗位聘用,全年239家事业单位进行了岗位设置调整,4232人实现了动态晋升。
鼓励事业单位设立特设岗位和创新岗位,全市5家事业单位已设置12个创新岗位和10个特设岗位。
探索特殊人才岗位设置聘用政策,在事业单位设置“人才专岗”和“人才过渡岗”,目前市直已有71人在聘人才单列岗。
开展“宜荆荆恩”区域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拓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范围,全市共有16名农民技术人员获评高级职称。
宜昌市创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被人社部网站推介。
“宜荆荆恩”农民高级职称评审现场。
推动5项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允许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全市共有295名高层次人才实施协议工资,49名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
允许科研人员到企业等单位兼职取得报酬,允许高校教师、医师从事多点教学、多点执业获得合法收入。
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为150家重点单位举办专题培训班,引导企业建立多层级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优化完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为153个职业发布市场工资价位。
开展全市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协商要约专项行动,约定新进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90家重点企业响应要约并参加培训。
开展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培训会现场。
允许科研人员到企业等单位兼职取得报酬,允许高校教师、医师从事多点教学、多点执业获得合法收入。
人才流动
强化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开展宜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首批入驻企业签约活动,承办第50期“长江人才说”活动;现场签约45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产业园。
人才资源企业签约现场。
赴上海、苏州、四川等地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精准招商,与20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签定了意向协议。
制定关于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建立诚信等次评定办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和“宜昌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白名单”制度。
成立宜昌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首批66个单位入会。
宜昌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成立现场。
谋划“专家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招募征集100名专家人才赴基层一线开展健康义诊、学术讲座、科研指导、技术培训、结对帮扶、人才培养等活动,帮助基层解决现实困难,为乡村振兴贡献专家智慧。
人才服务
精准对接人才供需
宜昌市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页面。
建设一个平台。加快推进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出“宜才码”,为人才提供人才安居、专家津贴、购房补贴等15项专享服务。平台运行以来,办理青年驿站、购房首付款补贴券申办、旅游休闲、公积金提取业务等715人次。
打造一支队伍。建立一支82人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提供政策解答、代办帮办等“亲情式”服务,实现线上信息跑,线下专员跑,人才一趟不用跑。
办好一批实事。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座谈会等形式搜集人才需求,建立需求清单,累计解决高层次人才现实需求80余项。及时兑现人才待遇,为全职引进的36名博士落实津贴待遇101.84万元。(姜雅丽)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