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字符说明 - 2 -
第一节 概述 - 3 -
一.蒸发及蒸发流程 - 3 -
二.蒸发操作的分类 - 3 -
三.蒸发操作的特点 - 3 -
四、蒸发设备 - 4 -
五、蒸发器选型 - 4 -
第二节 蒸发装置设计任务 - 5 -
一、设计题目 - 5 -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 5 -
第三节 三效蒸发器得工艺计算 - 5 -
一、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完成液浓度 - 5 -
二、估计各效溶液的沸点和有效总温差 - 6 -
三 加热蒸汽消耗量和各效蒸发水量的计算 - 8 -
四、蒸发器的传热面积的估算 - 9 -
五、有效温差的再分配 - 9 -
六、重复上述计算步骤 - 10 -
七、计算结果 - 11 -
第四节 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计算 - 12 -
一、加热管的选择和管数的初步估计 - 12 -
二、循环管的选择 - 12 -
三、加热室直径及加热管数目的确定 - 12 -
四、分离室直径与高度的确定 - 13 -
五、接管尺寸的确定 - 14 -
第五节 蒸发装置的辅助设备 - 14 -
一、气液分离器 - 14 -
二、蒸汽冷凝器 - 15 -
三 淋水板的设计 - 16 -
【参考文献】 - 17 -
- 1 -
字符说明
英文字母 蒸发体积强度, 3 3
U m /(m .s)
b 管壁厚度, m V S 流体得体积流量, m3 / s
c 比热容, kJ /( kg. C) V 分离室的体积, m3
d 加热管的内径, m W 蒸发量, kg / h
D 直径, m W 质量流量, kg / h
D 加热蒸汽消耗量, kg / h x 溶质的质量分率,无因 次
F 原料液流量, kg / h X 单位体积冷却水的蒸汽 质量, kg / m3
f 校正系数,无因次
g 重力加速度, m/ s2 希腊字母
h 高度, m 对流川热系数, 2
W /( m . C )
h 二次蒸汽的焓, J / kg 温度损失, C
总传热系数, 2
K W /( m . C ) 误差,无因次
热利用系数,无因次
L 长度, m
导热系数, W /( m. C )
M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管 子周边上的
粘度, Pa.s
溶液质量, kg /( m..s)
表面张力, N / m
n 管数,
n 蒸发系统总效数, 密度, kg / m3
管材质的校正系数,无 因次
p 绝对压力, Pa
水流收缩系数,无因次
P 普兰特准数,无因次
r
q 热通量, W / m2
下标
Q 总传热速率, W
av 平均的
R 雷诺系数,无因次
e
B 沸腾的
r 气话潜热, kJ / kg
2 i 内侧的
R 污垢热阻,(m . C ) / W
K 冷凝器的
S 传热面积, m2
L 液体的
t 溶液的温度(沸点), C
m 平均的
t 管心距, m
max 最大的
T 温度,C
min 最小的
u 流速, m / s
o 外侧的
p 压力
v 蒸汽的
s 污垢的
u 体积的
s 秒
w 水的
S 饱和的
w 壁面的
- 2 -
第一节 概述
一.蒸发及蒸发流程
蒸发是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含有不挥发性杂质(如盐类)的溶液沸腾,除去其中被汽化单位部分杂质,使溶
液得以浓缩的单元操作过程。
蒸发操作广泛用于浓缩各种不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是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单元操作。化
工生产中蒸发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目的:
1 获得浓缩的溶液产品;
2 、将溶液蒸发增浓后,冷却结晶,用以获得固体产品,如烧碱、抗生素、糖等产品;
3 、脱除杂质,获得纯净的溶剂或半成品,如海水淡化。进行蒸发操作的设备叫做蒸发器。
蒸发器内要有足够的加热面积,使溶液受热沸腾。溶液在蒸发器内因各处密度的差异而形成某种循环流动,
被浓缩到规定浓度后排出蒸发器外。蒸发器内备有足够的分离空间,以除去汽化的蒸汽夹带的雾沫和液滴,
或装有适当形式的除沫器以除去液沫,排出的蒸汽如不再利用,应将其在冷凝器中加以冷凝。
蒸发过程中经常采用饱和蒸汽间壁加热的方法,通常把作热源用的蒸汽称做一次蒸汽,从溶液蒸发出来的蒸
汽叫做二次蒸汽。
二.蒸发操作的分类
按操作的方式可以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工业上大多数蒸发过程为连续稳定操作的过程。
按二次蒸汽的利用情况可以分为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若产生的二次蒸汽不加利用,直接经冷凝器冷凝后排
出,这种操作称为单效蒸发。若把二次蒸汽引至另一操作压力较低的蒸发器作为加热蒸气,并把若干个蒸发
器串联组合使用,这种操作称为多效蒸发。多效蒸发中,二次蒸汽的潜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加
热蒸汽的利用率。
按操作压力可以分为常压、加压或减压蒸发。真空蒸发有许多优点:
(1)、在低压下操作,溶液沸点较低,有利于提高蒸发的传热温度差,减小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2 )、可以利用低压蒸气作为加热剂;
(3 )、有利于对热敏性物料的蒸发;
(4 )、操作温度低,热损失较小。
在加压蒸发中,所得到的二次蒸气温度较高,可作为下一效的加热蒸气加以利用。因此,单效蒸发多为真空
蒸发;多效蒸发的前效为加压或常压操作,而后效则在真空下操作。
三.蒸发操作的特点
从上述对蒸发过程的简单介绍可知,常见的蒸发时间壁两侧分别为蒸气冷凝和液体沸腾的传热过程,蒸发器
也就是一种换热器。但和一般的传热过程相比,蒸发操作又有如下特点 :
沸点升高 蒸发的溶液中含有不挥发性的溶质,在港台压力下溶液的蒸气压较同温度下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使溶液的沸点高于纯溶液的沸点,这种现象称为溶液沸点的升高。在加热蒸气温度一定的情况下,蒸发溶液
时的传热温差必定小于加热唇溶剂的纯热温差,而且溶液的浓度越高,这种影响也越显著。
物料的工艺特性 蒸发的溶液本身具有某些特性,例如有些物料在浓缩时可能析出晶体,或易于结垢;有些
- 3 -
则具有较大的黏度或较强的腐蚀性等。如何根据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选择适宜的蒸发流程和设备是蒸发
操作彼此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节约能源 蒸发时汽化的溶剂量较大,需要消耗较大的加热蒸气。如何充分利用热量,提高加热蒸气的利用
率是蒸发操作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四、蒸发设备
蒸发设备的作用是使进入蒸发器的原料液被加热, 部分气化, 得到浓缩的完成液, 同时需要排出二次蒸气,
并 使 之 与 所 夹 带 的 液 滴 和 雾 沫 相 分 离 。
蒸发的主体设备是蒸发器,它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组成。蒸发的辅助设备包括:使液沫进一步分离的除
沫 器 , 和 使 二 次 蒸 气 全 部 冷 凝 的 冷 凝 器 。 减 压 操 作 时 还 需 真 空 装 置 。 兹 分 述 如 下 :
由于生产要求的不同,蒸发设备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型式。对常用的间壁传热式蒸发器,按溶液在蒸发器中
的 运 动 情 况 , 大 致 可 分 为 以 下 两 大 类 :
( 1 ) 循 环 型 蒸 发 器
特点:溶液在蒸发器中做循环流动,蒸发器内溶液浓度基本相同,接近于完成液的浓度。操作稳定。此类
蒸 发 器 主 要 有
a. 中 央 循 环 管 式 蒸 发 器 ,
b. 悬 筐 式 蒸 发 器
c. 外 热 式 蒸 发 器 ,
d. 列 文 式 蒸 发 器
e. 强 制 循 环 蒸 发 器 。
其 中 , 前 四 种 为 自 然 循 环 蒸 发 器 。
( 2 ) 单 程 型 蒸 发 器
特 点 : 溶 液 以 液 膜 的 形 式 一 次 通 过 加 热 室 , 不 进 行 循 环 。
优点:溶液停留时间短,故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 蒸发;温度差损失较小,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缺 点 : 设 计 或 操 作 不 当 时 不 易 成 膜 , 热 流 量 将 明 显 下 降 ; 不 适 用 于 易 结 晶 、 结 垢 物 料 的 蒸 发 。
此 类 蒸 发 器 主 要 有
a. 升 膜 式 蒸 发 器 ,
b. 降 膜 式 蒸 发 器 ,
c.刮板式蒸发器
五、蒸发器选型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
结构特点:加热室是由垂直管束组成,管束中央有一根直径较粗的管子,细管内单位体积溶液受热面大于粗
管的,即前者受热好,溶液气化得多,因此细管内汽液混合物的密度比粗管小,这种密度差促使溶液做沿粗
管下降而沿细管上升的连续规则的自然循环运动。
优点:相对老式蒸发器而言,具有溶液循环好、传热效率高等优点,同时由于结构紧凑、制造方便、操作可
靠,故应用十分广泛,有“标准蒸发器”之称。
缺点:由于结构的限制,循环速度一般在 0.4 到 0.5m/s 以下;且由于溶液的不断循环,使加热管内的溶液始
终接近完成液的组成,故有溶液粘度大、沸点高等缺点;此外,这种蒸发器的加热室不易清洗。
- 4 -
第二节 蒸发装置设计任务
一、设计题目
NaOH 水溶液三效逆流加料蒸发装置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1)处理量能力 35000 吨/年 NaOH 水溶液
(2 )设备型式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2 、操作条件
A 、加料方式为三效逆流加料
B 、原料液浓度为 10%,完成液浓度为 30% ,原料液温度为第一效沸点温度。
C 、加热蒸汽压强 500kPa (绝压);冷凝器压强为 50 kPa (绝压)
D 、各效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 K 1=1800W/ (m2 ·K ),K2 =1200W/ (m2 ·K ),K3=600W/ (m2 ·K )
E 、各效蒸发器中液面的高度为 1.2m
F、各效加热蒸汽的冷凝液均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假设各效传热面积相等,并忽略热损失。
第三节 三效蒸发器得工艺计算
多效蒸发的工艺计算
多效蒸发的工艺计算的主要依据是物料衡算和、 热量衡算及传热速率方程。 计算的主要项目有: 加热蒸气 (生
蒸气)的消耗量、各效溶剂蒸发量以及各效的传热面积。计算的已知参数有:料液的流量、温度和浓度,最
终完成液的浓度,加热蒸气的压强和冷凝器中的压强等。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步骤多效蒸发的计算一般采用试算法。
根据工艺要求及溶液的性质,确定蒸发的操作条件(如加热蒸气压强及冷凝器的压强) ,蒸发器的形式、流
程和效数。
根据生产经验数据,初步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各效完成液的浓度。
根据经验假设蒸发器各效的压强,估算个效溶液沸点和有效总温差。
根据蒸发器的焓衡算,求各效的蒸发量和传热量。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计算各效的传热面积。若求得的各效传热面积不相等,则应按下面介绍的方法重新分配有
效温度差,重复步骤( 3)至( 5),直到所求得各效传热面积相等(或满足预先给出的精度要求)为止。
一、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完成液浓度
总蒸发量 :
x0 0.10
W F (1 ) 4870(1 ) 3247kg / h
x1 0.30
- 5 -
并流加料蒸发中无额外蒸汽引出 ,可设
W 1 W 2 W3
1 2 3 W
W=W +W +W =3 1 =3247kg/h
由以上两式可得 :
1
W =1082kg/h;
2
W =1082kg/h;
W 3=1082kg/h;
FX 0 4870 0.10
X 3= =0.1286
F W3 4870 1082
F X 0 4870 0.10
X 2= = =0.18;
F W1 W2 9000 1082 1082
X 1=0.30
二、估计各效溶液的沸点和有效总温差
设各效蒸发室的压力分别为
p1 200 kPa
p2 80kPa
p3 pk 20 kPa
由各效的二次蒸汽压强,从手册中查得相应的二次蒸汽温度和汽化潜热列与下表中 :
效数 第一效 第二效 第三效
二次蒸汽压强 P/
i (KPa) 200 80 20
二次蒸汽温度 T /
i (℃ )
( 即下一效加热蒸汽温度 ) 120.2 93.2 60.1
二次蒸汽的汽化潜热 (即下一效
加热蒸汽的 ri/) (kj/kg ) 2205 2275 2355
多效蒸发中的有效传热总温度差可用下式计算:
有效总温度差
/
t (T1 T K )
t
式中 有效总温度差,为各效有效温度差之和,℃。
T1 第一效加热蒸气的温度,℃。
/
T K 冷凝器操作压强下二次蒸气的饱和温度,℃。
总的温度差损失,为各效温度差损失之和,℃,
/ // ///
= + +
式中 / 由于溶液的蒸汽压下降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由于蒸发器红溶液的静压强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由于管道流体阻力产生压强降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一)各效由于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 6 -
杜林规则( dnhring ’srule):某种溶液的沸点和相同压强下标准液体(一般为水)的沸点呈线性关系。
根据各效二次蒸汽温度(也即相同温度压力水的沸点)和各效完成液的浓度 xi ,由氢氧化钠水溶液的
杜林线图可查的各效溶液得沸点分别为;
tA1 =138.1 ℃;
tA2 =100.0 ℃;
tA3 =63.3 ℃;
则各效由于溶液蒸汽压压下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为:
/
1 =138.1-120.2=17.9 ℃
/
2 =100-93.2=6.8 ℃
/
3 =63.1-60.1=3.2 ℃
所以
/
=17.9+6.8+3.2=27.9 ℃
(二)各效由于溶液静压强所因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为简便计算,以液层中部点处的压力和沸点代表整个液层的平均压力和平均温度,则根据流体静力学方程,
液层的平均压力为:
av gL
pav p
2
式中 pav —蒸发器中液面和底层的平均压强, KPa
p —二次蒸气的压强,即液面处的压强, KPa
L -液层高度
g-重力加速度,
根据
av gL
pav p
2
又因液位高度为 1.2 米
由 NaOH 水溶液比重图可得下列数据 :
NaOH 水溶液密度 (Kg/m 3) av1 1.328, av 2 1. 198, av 3 1. 140
av 1 gL 1.328 9.81 1.2
pav 1 p1 = 200 =207.8KPa
2 2
av 2 gL 1.198 9.81 1.2
pav 2 p 2 = 80 =87.1KPa
2 2
av 3 gL 1.140 9 .81 1.2
pav 3 p 3 = 20 =26.7KPa
2 2
根据各效溶液平均压强查得对应的饱和溶液温度为 :
T pav 1 =121.3 ℃
T pav 2 =95.5 ℃
T pav 3 =64.4 ℃
t t
根据 = pm p
t t
式中 pm -- 根据平均压强求取的水的沸点℃, p --根据二次蒸气压强求得水的沸点℃ , 所以
/
1= T pav1 - T 1 =121.3-120.2=1.1
/
2 = T pav2 - T 2 =95.5-93.2=2.3 ℃
- 7 -
/
3
3= T pav3 -T =64.4-60.1=4.3 ℃
=1.1+2.3+4.3=7.7 ℃
(三)流体阻力产生压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取经验值 1 C ,即 1 2 3 1 C ,则
3 C
故蒸发装置得总的温度差损失为
/
= + + =27.9+7.7+3=38.6 ℃
(四)各效料夜的温度和有效总温差
由各效二次蒸气压力 P i 及温度差损失 i ,即可由下式估算各效料夜的温度 ti ,
t T
i i i
o
1 1 2 3 17.9 1.1 1 20 C
2 2 2 2 6.8 2.3 1 10 .1 C
3 3 3 3 3.24 4 .3 1 8.54 C
各效料夜得温度为:
1 T 1
t = 1 =120.2+20=140.2 ℃
2 T 2
t = 2 =93.2+ 10.1=103.3 ℃
t3 =T 3 3 =60.1+8.5=68.6 ℃
有效总温度差为
t (Ts T k )
由手册查的 500KPa 气的温度为 151.4 ℃为 2113KJ/Kg. 所以:
t (Ts T k ) =151.7-60.1-38.6=53 ℃
三 加热蒸汽消耗量和各效蒸发水量的计算
对三效逆流加料流程,没有额外蒸汽引出或补充时:
D1=W1:;D2=W2;D3=W3
对第三效做热衡算
FC t D r (F D )C t D H
0 0 2 2 3 3 3 3 3
第二效的热量衡算为
FC t D C t D r ( F D - D )C t D H
3 3 3 3 3 1 1 3 2 2 2 2 2
第一效热量衡算为
(F - D D )C t D r ( F D - D - D )C t D H
2 3 3 3 0 3 2 1 1 1 1 1
D
式中 i 第 i 效的加热蒸汽量
r
i 第 i 效加热蒸气的汽化潜热
r 第 i 效二次蒸气的汽化潜热
cp0 原料液的比热
c
pw 水的比热
ti 第 i 效溶液的沸点
- 8 -
将数据分别代入公式整理得
2356.4W3-2275.3W2=1565797 …(a)
103.9W3-2311W2+2204.6W1=506134 …(b)
56.5W3+56.5W2-2298.4W1+2113D0= 274994 …(c)
又 W1+W2+W3=3247 …(d)
联立 (a),(b),(c),(d) 式 ,解得 :
W =1235kg/h
1
W2 =1036 kg/h
W =976kg/h
3
D0= 1500 kg/h
四、蒸发器的传热面积的估算
任意一效的传热速率方程为
Qi
Si
Ki t i
式中 Qi Ki 2
第 i 效的传热速率, W 。 第 i 效的传热系数, W/ (m , ℃) .
ti 第 i 效的传热温度差,℃ Si 第 i 效的传热面积, m2
在三效蒸发中,为了便于制造和安装,通常采用各效传热面积相等的蒸发器,即
各效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
2 2 2
K 1 1800W /( m .K ), K 2 1200W /( m .K ), K 3 600W /( m .K ) Q1=D 1r1 =
3 5
1235 2113 10 / 3600 7.200 10 J
t1 T1 t 1 151.7 140.2 11.5 ℃
5
Q1 7.200 10 2
S 34.8m
1
K1 t1 1800 11.5
3 5
Q W r 1235 2204 .6 10 / 3600 7.6 10 J t T t T t 120.2 103.3 16.9 C
2 1 1 2 2 2 1 2
5
Q2 7.6 10 2
S 37.5m
2
K2 t 2 1200 16.9
3 5
Q W r 1036 2275 .3 10 / 3600 6.5 10 W
3 2 2
0
t3 T3 t3 T 2 t 3 93 .2 68 .6 24 .6 C
5
Q3 6.5 10 2
S 44 .0 m
3
K 3 t3 600 24 .6
Smin 34.8
误差为 1 1 0.21,误差较大,应调整各效得有效温度,重复上述计算过程。
Smax 44.0
五、有效温差的再分配
平均传热面积 :
S1 t1 S2 t2 S3 t 3 34 .8 11 .5 37 .5 16.9 44 .0 24 .6 2
S 39 .9 m
t 53
- 9 -
重新分配有效温度差 :
S 34.8
1
t t 11.5 10.0 C
1 1
S 39.9
S2 37 .5
t t 16.9 15.9 C
2 2
S 39 .9
S 44 .0
3
t t 24.6 27 .1 C
3 3
S 39 .9
六、重复上述计算步骤
计算各效溶液浓度
Fx 4870 0.10
x3 0 0.125;
F W3 4870 976
Fx0 4870 0.10
x2 0.170 ,
F W3 W2 4870 1036 976
x =0.30
1
计算各效溶液沸点
因为第一效二次蒸汽压强保持不变 ,各种温度差损失可视为衡值,故末效溶液的沸点 t3 68.6 ℃ .而
t 27 .1 C
3
溶液的温度差损失变化不大,不必重新计算,故有效温度差为
t 53.0 ℃
温度差重新分配后,各效温度情况列于下表 :
效次 I II III
加热蒸气温度 Ti ,℃ 150.2 119.2 95.7
有效温度差 ti ,℃ 10.0 15.9 27.1
料夜温度 (沸点) 140.2 103.3 68.6
t ,℃
i
(三)各效焓衡算 :
T 119.2 C r1 2246kJ / kg
1
T 95.7 C r 2 2261kJ / kg
2
T 60.1 C r 3 2393kJ / kg
3
效次 I II III
r kj / kg 2246 2261 2393
i
H kj / kg 2684 2673 2652
i
Ci kj/kg 2.93 3.47 3.66
- 10 -
将以上的数据带入各效热量衡算方程,然后计算得
D1 W1 1250kg / h
D2 W2 1044kg / h
D3 W3 953kg / h
D0 1513kg / h
与第一次热量恒算所得结果:
1235
1 0.012
1250
1036
1 0.008
1044
973
1 0 .021
953
计算的相对误差均在 0.05 允许范围之内股计算得各效蒸发面积合理。其各效溶液浓度无明显变化不必再算。
(四)蒸发器传热面积的计算
3 5
1 1 1
Q =D r = 1250 2113 10 / 3600 7 .34 10 J
t 1 10.0 ℃
5
Q1 7.34 10 2
S 40.78m
1
K 1 t1 1800 10.0
3 5
Q W r 1250 2246 10 / 3600 7 .8 10 J
2 1 1
t 2 15.9 ℃
5
Q2 7.8 10 2
S 40 .88m
2
K2 t2 1200 15.9
3 5
Q W r 1044 2261 10 / 3600 6.56 10 J
3 2 2
t 3 27 . 1 C
5
Q3 6 .56 10 2
S3 40 .34m
K 3 t 3 600 27. 1
Smin 40.34
误差计算得: 1 1 0.013 0.05 ;所以误差允许,取平均传热面积 :
S 40.88
max
2
S 40 .67m
七、计算结果
效数 1 2 3
加热蒸汽温度 T (℃ ) 150.2 119.2 95.7
i
操作压强 p / 200 80 20
i (kPa)
溶液沸点 t i℃ 140.2 103.3 68.6
完成液浓度 (%) 30 17.0 12.5
- 11 -
蒸发水量 W i kg/h 1250 1044 953
传热面积 Si m2 40.67 40.67 40.67
第四节 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计算
一、加热管的选择和管数的初步估计
蒸发器加热管选取: L 1.5m , 38 2.5mm 的无缝钢管
S 40 .67m2 S 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m2
L 1.5m L 加热管长度, m ;
d 0.038mm 0
0 d 加热管外径, m ;
当加热管的规格与长度确立后,可由下式初步估算所需管子数 n , 因加热管固定在管板上,考虑管板厚度
所占据的传热面积,则计算 n 时的管长应用( L— 0.1) m.
S 40.67
n 244 根
d0 (L 0.1) 3.14 0.038 (1.5 0. 1)
二、循环管的选择
外加热式自然循环蒸发器,循环管的大小可参考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来决定。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的循环
管截面积可取加热管总截面积的 40%--100% 。加热管的总截面积可按 n 计算。 循环管内径以 d1 表示, 对于加
热面积较小的蒸发器,应去较大的百分数,取加热管的面积 60% ,则
2 2
d1 (40% ~ 100%) n di
4 4
对于加热面积较小的蒸发器,应选取较大的百分数:
d1 0.60n d i 0.60 244 0.033 0 .608 m
选取管子的直径为: 426 12mm 循环管管长与加热管管长相同为 1.5m。
三、加热室直径及加热管数目的确定
加热室的内径取决于加热管和循环管的规格、数目及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加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
式有三角形排列、正方形排列、同心圆排列。目前以三角形排列居多。
- 12 -
查表 3-5 ,加热管的管心距 t 48mm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管束中心线上管数 n
c
nc 1.1 n 1. 1 244 18根
初步估算加热室内径,即
Di t (nc 1) 2b
其中 b (1 ~ 1.5)d0 取 b 1.2d0 。则
Di 48 (18 1) 2 1.2 33 856 mm
查国家标准压力容器公称直径表和表 3-6
选取加热室壳体内径 800mm
以该内径和循环管外径作同心圆,在同心圆的环隙中, 按加热管的排列方式和管心距作图
通过作图,求得加热管数 n 254 根 ,而初步估算 n 244根
其相对误差
254
1 0.041 0.05
244
所以误差不大,计算合理,所以循环管的规格一次选定 426 12mm 。
四、分离室直径与高度的确定
分离室的直径与高度取决于分离室的体积,而分离室的体积又与二次蒸汽的体积流量及蒸发体积强度有关。
分离室体积的计算式为
W
V
3600 U
式中 V 分离室的体积, m3;
W 某效蒸发器的二次蒸汽量, kg/h;
某效蒸发器二次蒸汽密度, kg/m3
, 3 3 3 3
U 蒸发体积强度, m /(m .s);。一般用允许值为 1.1 ~ 1.5m /( m .s)
为方便起见,各效分离室的尺寸取一致。分离室体积宜取其中较大者。
蒸发强度选 1.2 3 /( 3 . )
U m m s
因为末效体积最大,故分离室体力为
W3 953 3
V 1.69m
3600 3U 3600 0.13068 1.2
确定了分离室的体积,其高度与直径符合下列关系,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