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推进“三声三色”校园文化建设永康中学胡建国.doc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推进“三声三色”校园文化建设
永康中学 胡建国
【摘要】在全县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跨越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我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在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三声三色”校园文化建设,强调打造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见可感的”的校园环境(“三色”),丰富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闻可触的”实践过程(“三声”)。“三声三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考察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过程的指标体系,宗旨是打造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丰富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施内容。
【关键词】发展战略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近几年,定远教育捷报频传,连续进位,稳步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重大跨越,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的肯定和赞扬,提振了全县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信心。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引人注目,成为全县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一、认真领会我县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2012年秋季开学工作会议上,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严维民同志要求,在新的学期里,全县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目标”,奋力实现提升跨越:围绕打造“五好学校”要求,奋力实现“安全管理好、教学质量好、办学条件好、队伍建设好、班子带领好”五好工作目标; 围绕“文化校园”的建设目标,落实和拓展以“三色三声”(红色、绿色、古色;朗朗的读书声、甜美的歌唱声、有力的铿锵声)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内涵提升工作; 围绕教师队伍“崇真、守规、讲效、勤俭、争先”的核心文化建设目标,切实提高全县教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围绕打造“实力、活力、和谐”定远教育的目标,奋力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铿锵跨越。
讲话高度概括了当前我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工作动力。
以“崇真、守规、讲效、勤俭、争先”为标准优化教育队伍。
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提升办学条件,推进均衡教育。
以“三声三色”校园建设为指标,优化育人环境,规范素质教育行为,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以教育系统“五治”工作为切入点,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以“五好学校”评比,初考、中考、高考评比,各种竞赛和各种表彰为抓手,健全评价机制,促进争先进位。
二、准确把握“三色三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内涵和外延
近年来,县教育局扎实推进“三色三声”校园文化建设,既强调打造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见可感的”的校园环境(“三色”),也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闻可触的”实践过程(“三声”),是各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也是有效考察各校办学行为的指标体系,宗旨是打造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丰富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内容。
“三色三声”指红色、绿色、古色;朗朗的读书声、甜美的歌唱声、有力的铿锵声。这六个名词指代的是六个方面的工作,并非单一的一件工作或一点要求。六个方面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新课标理念的系统的校园环境建设及校园活动的总体要求和考核指标。
“三色”是从相对静的角度,打造一个推进素质教育的小的社会环境。红色、古色强调的是环境的德育内涵,红色注重于政治、时令、主旋律,古色侧重于历史、传统、道德,绿色侧重于自然环境、人文、和谐的元素。红色、古色、绿色,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出现代校园的健康、舒适、协调与厚重。
“三声”是从动的角度,要求全面执行新课程计划,强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三声”与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德、智、体的要求相吻合。朗朗的读书声突出的是智育,这是教学的主体工作,“朗朗的”意在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离开学生的主动地愉快地参与,新课标就无法落实,学校智育也就是一句空话。甜美的歌唱声强调的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内容,“甜美的”意在强调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这和新课标 “三个维度”的要求相一致。有力的铿锵声突出的是体育,“铿锵”突出“动”,意指体育是在运动中实现的,学生的体魄是在运动中健全的。朗朗的读书声、甜美的歌唱声、有力的铿锵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首优美的校园之歌,歌唱着理想、勤奋、活力与和谐。
三、科学规划和实施“三色三声”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三色三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实施?为谁实施?实施什么?
(一)推进“三色三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县教育局的实施要求,坚持“有用、有效、必须”的原则。
“有用”就是确实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构建活泼、和谐、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有助于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有效”就是能够发挥其功能,实际作用于学生,学生实际参与,使养成教育效果显现,使校风、学风、教风明显好转,使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必须”就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因校而异,根据校情大胆创新,一校一特色,提高学校建设的“性价比”,实施“有效建设”。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在于感染,在于渗透,在于其生命力的延伸和光大。“三色三声”是活的文化,关键在于学生的活动,在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要实现“三色三声”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在推进过程中,应该做到“四个对接”。
1、与素质教育宗旨和新课标理念的对接。“三声三色”强调的是环境、氛围和过程,是检验素质教育效果的“可抓可见可闻可感”的考察指标,应该辅助于素质教育宗旨和新课标理念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实践。
2、与时代发展脉搏的对接。“三声三色”既然是强调教育的过程,内容是动态的,那么就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节”主题,要把时事信息、焦点热点、节日文化、季节安全、阶段主体等“活”的文化及时补充进去。
3、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对接。“三声三色”的主体是学生,宗旨的落脚点也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加强环境和过程的正教育功能,消减其负教育功能。
4、与学校评价机制的对接。“三声三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重要指标,必须落在实处,必须引导教师、学生积极地参与这个进程,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是不行的。评价应该注重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四、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
“三声三色”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标性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因校而异,各校应该根据这个指标努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探索构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
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血脉、灵魂和内聚力,也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它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促成了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扶植、呵护、引导这种文化传承,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我所在的永康中学经过充分论证,以“路在脚下,德在行中”为校训,强调实践和行为的重要性;以“敬业求实、明理求真”为校风,强调从业、求学就像做人一样,要务实、求真。校园主题标语“自学成才、自律成长、自强成人”,切合新课标的理念,提醒学生奋发图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儒家“三达德”(即智、仁、勇三大品行)提醒着每一个永康中学人要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反省,身体力行,热爱社会,服务社会。
(二)科学规范学校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其他文化功能的发挥。怎样以人为本?怎样客观公正?从管理学角度说,就是如何处理“管”和“理”的关系,如何处理“制”和“度”的关系。永康中学做了如下的探索:
1、建好三种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运行机制包括分工体系、从属关系、目标体系、职责体系,主要是解决“谁听谁的”、“谁干事?”、“怎么干?”、“干到什么样?”的问题。评价机制包括设计评价参数、落实评价操作,主要是解决“谁干得好?”、“怎么评价?”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奖惩办法、评先评优、聘任上岗等,主要解决“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怎样继续干好?”的问题。
2、规范管理的“游戏规则”
对行政领导,制订了分工规则:“分工不分家,分管不代劳”;履职规则:“不失职,不空职,不越职”;政令规则:“分级管理,有序运行”;行政工作作风:“遵守时间,履行职责,重在落实,有所创新”。通常情况下,不得越级汇报,也不得越级安排工作,使行政领导职、责、权三位一体,目的是理顺关系,分级管理,充分发挥中层部门和副校长岗位的功能。
3、调节团队成员的角色意识和权利期许
对行政团队明确界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的职、责、权,反复强调岗位的工作目标、权力范围,强化不空职、不失职、不越职的思想意识。调节下级的心态,每个领导职位都有上级,也都有下级,都有被“熊”的时候,也有“熊”人的时候。权力的行使要分级管理,逐级流动,尽量不要越级,尽量不要架空某一级,使之成为摆设。对越级行为要防微杜渐,露头即刹。
每个角色或者每个岗位,都是“职、责、权、利”的综合体。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每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是构成社会性的基本条件,这就决定,每个人都担当着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一定的职、权、利的综合体。有什么样的“职”,才能有什么样的“权”和“利”,对“权”和“利”期望过高,超过“职”的标准,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在行为表现上,可能消极怠工,也可能争权夺利,产生矛盾,滋生腐败。
4、预见和化解虚拟矛盾
矛盾是永恒的,最激烈的矛盾就是涉及利益的矛盾。在矛盾出现之前,就去化解,是解决矛盾最积极的办法。在利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人们接受一种游戏规则(行为规则、利益分配规则),在群体中造成“一致性的思想倾向”,当利益或机会如期而至时,矛盾就会大大减少。我们在发生之前,在教职工不经意间,相继制定一系列化解“未来矛盾”的制度。比如《职评排序方案》、《岗位竞聘排序方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条例》、《住房分配排序方案》、《校园住房管理制度》、《校园住房拆除条例》,以及《请求对分配工作进行调整的申报和登记制度》,都能较好地淡化焦点问题,化解矛盾。
4、实施“阳光评价”制度
实施每周“一会两公布”制度,“一会”就是每周一召开一次全校广播会,总结上周工作,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两公布”就是每周一公布上周教师工作考核情况和班级工作评比情况,表扬批评到具体现象、具体班级和具体个人。
为了扭转很多单位存在的“表扬就笑,批评就闹;获奖愉快,罚款不快”的尴尬情况,我校规定对任何考核结果都要张贴公布、会议通报,表扬和批评到具体的现象、班级和人员,尤其是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长)工作违规或评比落后,更要明确地、明白地批评,目的是帮助教职工越过心理和面子的障碍,逐步营造规范的、健康的、和谐的评价氛围。广大教职工在“工作——被检查——被评价——被奖惩——自我发扬或改正——更好地工作”的循环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辛苦着,并快乐着!
教育教学质量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试金石。20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