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明慧
冬日的北京蕴藏着无穷魅力和活力。在昌平未来科学城,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塔吊林立,大型机械设备不停穿梭作业……一派繁忙景象。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昌平未来科学城,被这里火热的建设场景所震撼。
1月13日,昌平区2025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举行。据悉,昌平区将以此次集中开工为契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确保35个新建项目按期开工。各相关部门将在项目服务上全力以赴,主动问需于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当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推进惠企政策精准触达,不断刷新“昌平速度”,提升服务温度。
优化营商环境,昌平区不遗余力。一年来,昌平坚持把强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打造“昌通办”“昌快干”品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先进产业资源集聚,成为“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凭借优良的营商环境,昌平区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生根。预计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北京市前列;新增经营主体连续3年超过3万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71家、国家高新企业102家、“小巨人”企业19家,总量分别达到786家、2046家和79家。
“昌通办”: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提供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占地50亩的爱康医疗昌北生产基地即将投入使用。这是一家集骨科前沿技术研究、创新产品开发、规模化制造和专业化营销于一体的国际化骨科产业集团,在中国人工关节领域属于领军企业。
北京爱康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朝阳感慨万千。“以前生产、办公、研发零散分布于园区不同的办公楼,给企业运营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过去两年,昌平区主动谋划,协助爱康医疗昌北生产基地从拿地到项目落地,一站式解决了企业发展如何科学规划研发区、生产区、仓储区及办公区等功能区域难题,确保了企业生产流程的顺畅与高效。
这得益于昌平提出的“昌通办”,其谐音“畅通办”,是昌平区营商环境特色服务品牌,更是昌平各单位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生动实践。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昌通办”背后是地方政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企业、站在“用户”角度换位思考、甘当愿当“金牌服务管家”的初心。
中超伟业董事会秘书何宗林对此深有感触。这是一家向客户提供“一站式”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支持企业发展,昌平区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将中超伟业纳入“拟上市专项服务包”支持企业,积极向公司推荐券商、会计师和律师等中介机构给予上市流程指导。
“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何宗林告诉记者,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后,2024年8月,公司遭到供应商恶意诉讼,冻结了公司的主要账户和子公司股权,使得公司的经营受到影响。得知情况后,昌平区有关领导和公司同事加班加点,2小时内磋商出解决方案,并于次日到法院、供应商股东处了解情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公司账户和股权顺利解冻。
据记者了解,为用心呵护企业,昌平区政府通过不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拟上市企业交流会”“早餐会”等活动,及时了解企业经营诉求,并安排专人反馈,令经营主体倍感温暖。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昌平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先进产业资源集聚。目前,正在构建“3+2+1”现代化产业体系,“3”是指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个优势主导产业,“2”是指积极培育科创金融、科技服务两个现代服务产业,“1”是指推进文旅农融合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8.4%,小米智能手机“黑灯工厂”24小时不停运转,昌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